
关于玫瑰香的来源,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英国人斯诺于1860年用黑汉(BlackHamburg)品种做母本,白玫瑰香(Muscat of Alexandria)品种作父本杂交育成,属欧亚种的中晚熟品种。 Muscat是一个古老的品种,是世界上著名的鲜食、酿酒、制汁的兼用品种。世界上种植面积分布很广,特别是欧洲各国种植很多。我国于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倪氏首先引入山东烟台,1892年又从西欧引入。 关于我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年代,历代学者依据古籍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认为,起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。而近代新疆考古中的发现已证实,我国的葡萄栽培起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前。 我国栽培欧洲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、南缘区域。英籍匈牙利人马克·奥里尔·斯坦因对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150千米沙漠中的古精绝国遗址—尼雅古城考古发掘中,发现了公元1~3世纪民居内有多处果园和葡萄园的遗址,在其《西域考古记》一书中展示了“尼雅废址之古代葡萄园”情景。 葡萄栽培及酿酒向东传入内地是从两个途径进行的:一是以官方为主的跨越式引入至陕西,二是以民间为主的渐进式东传。但二者均是进玉门关,过甘肃河西走廊,经陇坂高原传入陕西。 汉魏之际的药物学著作《本草经》载:“葡萄生五原、陇西、敦煌”;《剧谈录》 载:“汉时,凉州富人好酿酒,多至千余斛,积至十年不变”;据魏文帝(公元220~226年)《凉州葡萄诏记》载:“凉州葡萄味长汁多……酿以为酒,甘于米曲,善醉易醒”,可见早在汉代,葡萄东传已途经甘肃并在此地栽培发展。 葡萄从西域引入长安后,开始是在皇宫苑林中作为珍奇花果栽培。汉魏之际,逐渐向长安周边引种扩栽并流入民间,成为一种经济作物。魏文帝曹丕在《示群臣诏》中载,“中国珍果甚多,且复为葡萄,当其朱夏涉秋,尚有馀暑……味长汁多,除烦解渴。又酿以为酒,甘于曲蘖,善醉而易醒。道之固已流涎咽唾,况亲食之耶?”此一时期,随汉王朝政治形势东迁,葡萄传入中原大地。据《洛阳伽蓝记》载:南北朝时,白马寺前“柰林葡萄异于余处,枝叶繁衍,子实甚大。柰林实重七斤,葡萄实伟于枣,味且殊美,冠于中京”。 山西、陕西两地一水之隔,据《山西清徐县志·林果业》载,“汉朝时,马峪边山一带有一姓王的皮货商人,从大西北贩皮货,带回葡萄枝条在当地栽植成功后栽培渐广”;可见,汉通西域后,各地民间贸易直接与西域交流渐广,这已成为汉代葡萄东传入晋的途径之一。《唐书》载,“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,货之四方”。可见,唐代时清徐已生产葡萄干并畅销内地。 至唐代,我国葡萄与葡萄酒发展到鼎盛时期。据陈习刚考证,“唐十道中种葡萄的达九道,只有岭南道未见葡萄种植的记载。唐时葡萄种植已分布于我国的西域、西北、北方、关中、河朔、西南(包括南诏)、吐番、甚至淮南地区,尤其是西域、河西、河东的太原地区以及长安、洛阳两京之地,在唐时已是葡萄的重要产地。”唐之前,内地消费的葡萄酒均来自西域,至“太宗破高昌,收马乳葡萄种于苑,并得酒法”后,中原地区开始推广酿造葡萄酒并很快形成可观的生产规模。也正因为唐朝经济发达,国力强大,将西域稳定地控制在本土之内,西域的葡萄酒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,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及酿酒业的发展。 元朝建立后,在仍然大量向西域索取葡萄酒的同时,在内地如山西安邑、大同和河北宣宁、燕京以及江南扬州诸处开坊酿制葡萄酒,使之不但成为上流社会中最流行的饮用酒,就是普通百姓亦能饮用。《至正集》卷二一《和明初蒲萄酒韵》诗,“汉家西域一朝开,万斛珠玑作酒材,真味不知辞曲蘖,历年无败冠尊畾。殊方尤物宜充赋,何处春江更泼醅。”忽思慧《饮膳政要》载,“葡萄酒益气调中,耐饥强志。酒有数等,有西番者(葱岭以西),有哈刺火者(今吐鲁番),有平阳、太原者。” 马可·波罗在《中国游记》中记载,“太原府国都城,其名也叫太原府…那里有好多葡萄,制造很多的葡萄酒……”可见宋、元时期葡萄与葡萄酒的发展比唐朝更加兴盛。 由于欧洲葡萄不抗寒、不耐旱,所以向我国北方地区的扩栽则需要相关技术与设施的支持,因此传入北方的时期较晚。传入东北在300~500年前,传入内蒙古则只有300年历史。另据林嘉兴考证,最早于清康熙12年(公元1684年)台湾已引入欧洲种葡萄,光绪21年(公元1895年)引入美洲及欧美杂种。 明清时期,由于中原地区白酒的兴起和对西域控制力的减弱,以及西域地区主张禁酒的伊斯兰教的影响力扩大,葡萄酒生产及东输趋势缓退下来,致使我国葡萄栽培及葡萄酒生产直至近代一直处于较低水平。 新中国成立后,葡萄生产受到重视,得以恢复和发展,又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引入大量品种和苗木。20世纪50年代末,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葡萄发展高潮,鲜食葡萄品种以玫瑰香、龙眼为主,酿酒品种主要来自前苏联和东欧,此期形成了黄河故道等葡萄产区。 20世纪50年代末,原北京农业大学从日本引入巨峰品种。70年代末,中国农业科学院从国外引入黑奥林、红富士、乍娜等品种。经全国各地试种,至80年代中期,在全国广泛推广和栽培,形成了以鲜食葡萄巨峰系和欧亚种大粒品种为主的第二次发展高潮。 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,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相继从美国引入一批优质的欧亚种葡萄品种,90年代后期,我国出现了以红地球(红提)为代表的晚熟鲜食葡萄品种的第三次发展高潮。 就全世界而言,80%的葡萄用于加工,20%用于鲜食,我国则以鲜食为主,占80%以上。鲜食葡萄生产是我国葡萄产业的主体。中国目前有五大葡萄产区。分布在新疆、胶东半岛、河北昌黎、宁夏贺兰山、东北(辽宁、吉林)等地区。 文章来源:中外葡萄与葡萄酒
|